上半年零售业调研:部分超市业绩回暖,但行业分化严重

2025-08-01 第三只眼看零售 HaiPress

近日,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对超市企业上半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。数据表明,上半年部分超市业绩回暖的信号渐显,但行业整体的分化态势仍在持续。

举例来说,安徽某企业销售额整体上升5%,毛利率为27%,较去年增长了4.2%;云南某超市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1%,利润上升将近8%;桂林一家超市业绩提升显著:上半年销售额总体同比增长26.4%,可比门店销售额同比增加19.8%,毛利率同比提升5.2%。

但另一些超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。河南某超市上半年同比销售额下降3.37%;浙江一家超市业绩下滑则更加明显:利润额同比下降10%,销售额下降6%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数据,有40%的企业出现业绩下滑。

总的来看,行业经营数据分化严重,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的鲜明态势。

尽管不同超市业绩差异较大,但整个行业在客群数据上呈现出相同的特征——客单价普遍下滑,客流微增或持平。

数据显示,上述安徽超市客单价同比下降4%,客流同比上升9%;桂林这家超市客单价同比下滑0.8%,客流同比提升20.8%。同样的,上述河南超市客单价同比下滑5.03%,客流同比增长1.68%。北京某超市负责人也表示,与整体的消费趋势一致,门店上半年客单价下降,但客流微增符合预期。

同时,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发现,相较于去年,超市企业经营者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:少了些迷茫,多了些积极经营的“心气”。濮阳某超市负责人坦言:“对行业整体形势不乐观,但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。”这种“谨慎中求进”的心态在经营者中较为普遍。

而行业未来是否会好转?超市经营者们对此也并不是很确定。举例来说,济南某超市上半年销售额增长3.9%,毛利率增长19.4%。尽管业绩有所改善,但其经营者依然充满担忧:“回暖?目前还不看好。整体大环境的惨烈程度,还没到最恶劣的时候。”

销售增长与成本上升不匹配,关店调改成主线,企业更重视存量门店的价值提升,且加工品类调改动作频繁。

相较于往年,今年上半年超市企业更加注重存量门店的经营提升。江苏某超市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企业当前成本增幅与销售增长并不匹配。因此虽然上半年销售额在增长,但我们仍在关店,持续调改优化结构。”桂林某超市企业负责人也直言:“盈利增长与销售增长不匹配,仍是目前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。”

关店调整是超市企业的多数选择,也意味着经营重心的转移。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了解到,陕西某区域超市通过“关弱留强”优化门店结构。该超市今年上半年已关掉六家门店,去年也闭店十几家。该企业并不追求快速扩张,更注重单店产值提升,明确了“不追数量、只提质量”的发展路径。

调研得知,大部分超市下半年也并无开新店的打算。桂林的一位超市负责人谈到:“不刻意做开店发展计划,主要精力还是要做强,而非做大。”云南某超市经营者也有同样的“先做强再谈扩张”的发展思路:“自己不会游泳,换游泳池也没用。”

加工品类调整方面,企业对烘焙与熟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。桂林某超市增加了熟食、烘焙等产品;济南某超市自建了馒头工坊和熟食工坊,且明确提及下半年将重点增加自营自制品的投入,比如烘焙,熟食;安徽某超市经营者在谈及下半年计划时也提到,要强化厨房解决方案,尝试引入烘焙、熟食产品。

此外,肉类加工也是超市企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。

不少超市增加了肉类加工食品,且均表明要改善肉类结构,推进肉类加工技术提升,通过精细化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。山东某超市负责人坦言道:“上半年肉类销售同比增长53%,增长原因在于注重了肉品搭配与技术优化,增加了猪肉摊位的要货量。”

天虹超市上半年也对肉类产品进行了调整。天虹超市尝试打破品类界限,按照顾客人群、消费场景做商品规划与卖场陈列,重点在华南地区推出“一人份”、“三人份”等定制化肉类产品。据了解,销售情况较为可观。

生鲜品类带动作用明显,而标品销售持续收缩。

行业分化还进一步体现在品类迭代上:生鲜品类销售占比增长显著。

与整体趋势相同,河南某超市上半年菜品销售同比增长22.72%,毛利额上升39.01%。在桂林某超市可比门店上半年的销售中,水果不仅是销售占比最大的品类(仅次于水果的是肉类),更是同比增长最快的品类,增幅达39.8%。另外,蔬菜销售同比增长32.5%,蛋类销售同比提升23%。这些增速显著的品类也均为生鲜类产品。

与之相反,标品市场持续收缩,非食品类销售下降明显。

以河南某超市为例,上半年其文体娱乐玩具类产品销售下滑明显,同比下降14.62%,毛利额同比减少1.81%;日用百货销售同比下滑8.27%;针织床上用品销售同比下降6.13%,毛利额同比减少2.84%;饮料烟酒同比销售下滑2.68%,毛利额同比减少8.41%。其负责人分析:“下降类商品除烟酒饮料外,均属于非食类商品,这也是门店趋势。”

消费者价格敏感升级,线上零售平台冲击加大,超市企业纷纷下调价格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所谓消费降级,并非消费全面收缩。某零售服务商负责人指出:“大众对肉蛋蔬果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并未减少太多,刚需支出相对稳定,但消费者确实对价格更加敏感了。”

价格敏感直接体现在客群数据上。客单价普遍下滑,客流微增或持平,这样的客群数据反映了消费者“少买多次”的行为变化——目前人们更倾向于逛、看、比,而非直接购买。浙江某超市负责人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:“很多顾客是中老年消费者,他们会来回在超市和菜市场之间比价格,哪里便宜就在哪里购买。”

更值得关注的是,消费者已深度养成线上购物的习惯,多平台比价成常态。上半年即时零售领域的促销活动密集推出,如平台的大额补贴、闪电仓“0元购”等。一定程度上,这些极致的促销活动又强化了消费者线上消费的习惯。浙江某超市经营者表示:“传统超市在奶制品和饮料方面受即时零售的冲击很大,相关销售下降,线上替代明显。”

对此,各超市企业纷纷下调零售价,直采上升,自有品牌发展加快。

濮阳某超市负责人表示,上半年其一线产品均保持低价;北京超市企业负责人则直言:“超市已下调包装品类部分商品的价格。全网比价是必然趋势,必须要面对,实体店硬扛价格毫无意义。”

四川某联采公司采购总监称,今年上半年超市采购模式明显调整:自采力度整体上升,尤其是对品牌商品的自采力度加大。同时,联采规模和厂家直营合作均有所加大,而超市与当地供应商的合作则有所减少。

以安徽某超市为例,超市上半年通过厂家直采、供应链比价,实现了采购成本的明显下降。超市非自有品牌SKU共计1500余个,其中实施降价的商品多达700余个。该超市企业负责人谈到:“我们的策略是不高于原价,总部定价后门店竞价调价,以保证价格竞争力。上半年也测试了‘淘宝比价’策略,长期来看,坚持自有品牌是核心所在。”

价格战下,自有品牌发展步伐加快。目前,鲜风生活的自有品牌已经覆盖了生鲜食品、休闲零食、儿童母婴、家居洗护、茶叶酒饮等各个品类。济南某超市总监也提到在向行业标杆学习,加大自有品牌、联名款商品的开发。河南某超市经营者在谈及下半年商品品类调整时提到,要加大蚂蚁商联自有品牌的销售。

头部企业下沉加速,尤其对江浙沪地区的本土企业冲击明显。

下沉市场是上半年头部企业争抢的重点市场。县域市场份额本就相对固定,在这种情况下,本土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。

浙江某超市经营者感慨道:“盒马NB对县域零售影响非常大,尤其是江浙沪的县域市场。”这一竞争压力也直接体现在经营数据上——据了解,该超市上半年利润额同比下降10%。经营者还提到了一个反常现象:“往年学生暑假(7-8月)本是销售旺季,今年的销售趋势不妙,销售反而下降了。”

江苏某超市同样受到了头部企业下沉的影响。从2023年下半年至今,该超市已累计关闭15家门店,其中面积最大的门店将近1000平方米。其经营者无奈表示,部分头部企业下沉的速度和广度远超往年,叠加线上分流严重,超市百强也在陆续布局,行业内卷和竞争强度持续升级,江浙沪本土企业压力陡增。

(责任编辑:zx0600)
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,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,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,请给我们留言。
©版权 2009-2020 世界新闻网      联系我们   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