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01
HaiPress
近日有网友在求职平台发现某家公司招聘要求“35岁以上勿扰”。密度财经以求职者的身份拨打了该公司电话咨询,工作人员回应称:“该要求不存在歧视,只是每个公司有各自的标准和需求,合适最重要。”尽管如此,“合适最重要”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年龄歧视问题。年龄歧视话题早已不新鲜,但“35岁以上勿扰”的偏见印象应被打破。
在职场中,“35岁门槛”已成为普遍现象。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会明确设置年龄上限,或在简历筛选、面试环节对大龄求职者另眼相看,反映出对35岁以上人群的刻板印象。一些企业认为雇佣五年经验员工的成本是应届生的3.2倍,还有人觉得35岁以上的人精力不如年轻人,难以适应高强度工作;有人认为他们思维固化,难以接受新事物、新技术;还有人担心他们家庭琐事多,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。
然而,这些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?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推进和劳动力结构变化,到2025年,“35岁门槛”早应被打破。从工作能力来看,35岁以上人群往往拥有丰富的职场经验,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远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。在需要深度行业知识和人脉积累的岗位上,他们的经验是宝贵财富。研究机构指出,40-50岁的企业高管创造力最旺盛,35-45岁人群的创业成功率比25-35岁高出37%,35岁以上群体正处于经验与精力的黄金期。
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上升,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,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变化。国家多次强调要消除就业歧视,保障平等就业权利。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放宽年龄限制,部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已将招聘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。
如果企业只看重所谓“青春红利”,一味追求低成本、高精力的年轻员工,忽视大龄求职者的优势,不仅会错失大量可用之才,还可能导致人才结构失衡,缺乏经验传承,影响企业长远发展。
解决年龄歧视问题需多方共同努力。企业应摒弃年龄偏见,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招聘和用人机制,给予所有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;政府部门可将年龄歧视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,对违规企业予以处罚;社会也应转变观念,倡导多元化人才观,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职场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35岁不应成为职场“生死线”,能力与努力才是职场的通行证。